舍得之道
舍得之道 ,人生之道也
舍得是一種大智慧,是東方禪意中的超然狀態(tài)與處世之道。舍與得的組合就如水與火、天與地、陰與陽、喜與悲、生與死、成與敗、好與壞一樣,是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組合體,相生相克,相輔相成,存于天地,存于人生,存于心間,存于微妙的細節(jié),囊括了萬物運行的所有機理。萬事萬物均在舍得之中,達到和諧,達到統一。舍與得的考量,如同死與生的抉擇礪煉著眾生。但凡會活的人,或者活得較成功的人,都懂得“舍得”的哲學意義:不舍不得,小舍小得,大舍大得。舍得二字在中國儒、釋、道三教中均有著不同的涵義和教化,但影響卻是一樣的深遠而綿長。舍得二字源于梵語。佛教經典中王子摩訶薩青舍身飼虎,入得天界。佛說:“我不入地獄,誰入地獄”,又云“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”。佛家禪機以為,有舍而得正果,即是舍利子。舍利是修成正果的結晶,佛塔是為供奉舍利而建,而救人性命的功績勝過營造七級浮屠。舍得之道,體現了佛教教義中大無畏的犧牲精神。佛家以為,“舍即是得,得即是舍”,“舍得舍得,無舍即無得”。舍得有玄機。道家的至高境界即“無為”,舍得對“無為”做了最好的注解,舍即是無為,得即是有為,所謂“無為而無所不為”,道學無愧為中國古老的哲學。舍得有大義。儒家經典認為,“舍惡以得仁,舍欲而得圣”。所表達的大意概括為,仁義之道、圣賢之道,舍得之道也。舍得,便是人人為我、我為人人的人生境界。成功永遠是屬于少數人的舍得之后的犒賞。古往今來,得大成而永載史冊者莫不深諳此道。舍得之道,不僅適用于儒釋道三教,也適用于朋友之間,親人之間,同事戰(zhàn)友之間,普通的人與人之間。舍得,它可以體現在金錢上,名利上,也可以體現在情感上,友誼上,以及日常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待人接物的小事.
顛顛倒倒,浮浮沉沉,滄桑變幻,萬物循環(huán),演繹了多少舍得舊事。盤古于混沌中開天辟地,舍命而造日月星辰、三山五岳、江河湖海、雨雪霧霜、土地礦藏,功績何其大焉。先民神農氏嘗百草,雖身死卻留下食物、草藥、毒藥的樣品和辨別方法,那片他當年留下足跡的茫茫林海,被稱之為“神農架”,被后世永遠銘記。兩千多年前的一天,齊國大將田忌與齊威王的兩次賽馬,同樣的馬匹兩種截然相反的結果,不僅為舍得做了注解,也暗含了博弈學、運籌學的簡單哲理。越王勾踐亡國被俘,臥薪嘗膽,受盡凌辱,舍帝王之尊,謀復國之事,終于“苦心人,天不負,三千越甲可吞吳”,是謂忍辱負重的美談。趙武靈王胡服騎射,奮發(fā)圖強,銳意改革,立足長遠,舍的是傳統服飾,成就的是強國大業(yè);秦始皇帝嬴政,在統一文字、貨幣及度量衡方面,舍的是朝臣的極力反對,功卻在千秋。西楚霸王項羽,破釜沉舟,背水一戰(zhàn),絕處逢生,是謂置于死地而后生,成為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(zhàn)役。有如此的氣魄,才能“百二秦關終屬楚”。韓信受胯下之辱,是一種自信,也是一種舍得,沒有這樣的舍得,也許就沒有日后的“漢初三杰”、“淮陰侯”。三國時諸葛孔明,鞠躬盡瘁死而后已,流芳百世,后人景仰,是謂報
在文學作品中,在生活哲理中,也清晰地可見舍得之道。陶淵明不肯“為五斗米折腰向鄉(xiāng)里小兒”而棄官歸隱,是舍得之道,舍的是官職,得的是自由、恬淡;杜甫身居風雨飄搖的草堂,卻盼望“安得廣廈千萬間,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”,也是舍得之道;晏殊的“無可奈何花落去,似曾相識燕歸來”也是舍得之道;龔自珍的“落紅不是無情物,化作春泥更護花”也是舍得之道;“失之東隅,收之桑榆”更是舍得之道;“舍得一身剮,敢把皇帝拉下馬”,成了另類的舍得之道;我國古代兵法中“三十六計”,譬如:“拋磚引玉”就暗含了典型的“舍得之道”;“在裝滿之前要學會掏空”這句俗語也含了舍得之道。世間萬物不斷變化、發(fā)展,舍得也如此。舍得之道,“舍即是得,得即是舍”、“舍得舍得,無舍即無得”、“得中有舍,舍中有得”等思想,早已深入人心。博弈中,有意的棄子,可能是為全盤的獲勝。釣到魚后放生,是為體會釣勝于魚的樂趣,而不是為釣而釣。專注于眼前利益的短視者,常常是“撿了芝麻,丟了西瓜”,沾沾自喜于既得利益,往后的路愈走愈窄,豈不可悲。為了豪爽與義氣,不節(jié)制的過量飲酒,傷的是自己的肝,自己的胃,不量力而行,健康輸了誰去賠。 人生短短幾度春秋,短暫卻又太多的不確定。有失有得,此一時彼一時,舍得有時也不是短期所能預見的。“自古忠孝難兩全”,古之人,出則盡忠報國,入則侍奉至親,此謂舍得之道;今人也應當學會舍得,舍得是一種哲學,舍得是一種智慧,舍得是一種精神,舍得是一種修為,舍得是一種胸懷,舍得,是一種領悟;舍得是一種人生的境界。
不可否認,作為一個凡夫俗子,都有著太多的,欲望,對金錢,對名利,對情感。欲望是一頭難以駕馭的猛獸,它常常使我們對人生的舍與得難以把握,不是不及,便是過之,于是便產生了太多的悲劇。因此,我們只要真正把握了舍與得的機理和尺度,便等于把握了人生的鑰匙、成功的門環(huán)。要知道,百年的人生,也不過就是一舍一得的重復。要得便須舍,有舍才有得。舍得既是一種生活的哲學,更是一種處世與做人的藝術。
舍得之道 ,人生之道也。